与科技共舞
赵振宏
“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地球” 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公元两百年前的豪言壮语,在今天并非神话。
中交K8凯发局----中国建桥梦之队,从水工转战路桥,从长江到跨海,从国内到国外,实现了从“筑港国家队”到建桥“王牌军”的华丽转身,打造出中国桥梁界金字招牌。
巨变始于科技,科技成就未来。五分公司建设者在武汉二七长江大桥上与科技共舞,与创新同在,解决了世界性技术难题,获得了一系列成果:国家发明专利1项;K8凯发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2项企业工法;3项QC成果获国优,1项获省优。
老外的赞叹
作为世界第一跨度的三塔斜拉桥和世界最大钢混结合梁桥,二七大桥的一流技术不光引起国内同行重视,也吸引了国外专家的关注。日本两名专家不远万里,奔来观摩,连连称赞,“没想到你们建桥技术水平已达到如此高度!”,“有机会,我一定要再来学习!”一位英国咨询工程师动情地期盼。
创新是企业之魂,施工过程中,建设者十分注重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研究,大胆开展“四项”技术创新,把创新发挥极致。
“科技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降本增效、更好地解决现场施工难题。”项目总工陈超华介绍说,项目部成立青年科技攻关小组,着手对重点难点技术问题进行专项研究。
3号墩双壁钢吊箱重量达3066.7t,将工厂成型的庞然大物整体下水,并浮运至墩位进行定位,其桩位偏差要求小于150根头发的厚度,如精度不高,不仅影响施工进度,增加大量成本,还会影响长江航道,增加安全风险。攻关小组研究的拉墩定位系统定位大型钢围堰及下沉施工工艺,精度远超过国家标准,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成果可在桥梁、电力塔基、大型独立墩码头、排污、石油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项目部还开展深水及大倾角倾斜、破碎岩层地质条件基础施工、大跨槽形梁顶推施工、结合梁三塔斜拉桥上部结构施工等关键技术的研究,通过科技创新、方案优化,节约了大量成本:临时码头变更设计节约1500吨钢材;边墩钢套箱方案变更为钢板桩围堰方案,节约近2000万元;顶推平台利用边跨现浇梁支架,节约成本约500万;钢槽梁和桥面板吊装采用桥面吊机,节约大型浮吊和航道疏浚费用-----
暗 香
梅花寒自苦香来,丰硕成果背后,饱含了青年科技人员的智慧与汗水。
“有一段时间,我很痛苦,感觉无路可走”,负责编制6×90m槽形结合梁桥面板安装方案的技术员经常询问,使陈超华陷入了沉思:6跨桥面板,4跨半在水中,1跨半在陆地。常规方案有大型浮吊安装、龙门吊安装、千斤顶和提梁门架安装三种,从成本、工效来看,都不是最佳方案。
“怎么办?怎么办?”陈超华白天想,晚上想,好几个晚上,都是半夜醒来,独坐床头,他爱人误以为他身体不舒服,谁知道他在脑海里一遍又一遍盘算各种方案。
有天晚上,他从梦中惊醒,“为什么不用桥面吊机呢?”、“桥面吊机怎样在槽形梁上面锚固?桥面吊机荷载那么大,钢槽梁受力是否满足要求?”
第二天一大早,他请来制造单位的专家前来解决锚固问题,之后的两个月,他经常跑到设计院去咨询、沟通,所有问题圆满解决,极大提高了工效,每天可吊6块桥面板,还可循环使用桥面吊机,节省了千万元成本。
为了搞好3号墩主塔钻孔桩钢护筒插打施工,28岁的工程部部长孙晓伟和几个青年技术员,在长江枯水期冬季,每天早晨6点乘船1个多小时近10公里路程到江心,而直线距离仅600余米,晚上9点才回。每天中晚餐都在船上吃,一站就是10个小时,裤子常常沾上油,穿坏好几条。
钢护筒作为钻孔施工护壁结构和有底钢吊箱下沉导向结构,其插打质量要求很高,尤其是垂直度要求更高。为保证钢吊箱顺利下沉,避免钢吊箱下沉过程中被钢护筒卡住,攻关小组将钢护筒插打垂直度要求提高到1/200,插打过程以“零”误差来控制,青年技术员成立QC小组,全面控制钢护筒插打质量。经过日夜艰苦努力,22根钢护筒垂直度均小于1/500,其中有9根小于1/1000,比国家标准高10倍,由孙晓伟主笔的《3#墩钢护筒插打质量控制》获得了QC省级二等奖。
成长乐园
“二七生活像块巧克力,刚吃到嘴里,有些苦涩,仔细品尝,甜蜜无比。”24岁的技术主管王云龙说,“初来项目,没有亲朋,没有经验,一切从零开始,身心疲惫。团支部开展的导师带徒活动,让我找到了家”。
有天晚上,他把第一份技术方案交给师傅陈超华,第二天一早,很惊讶:方案圈满了点评,连格式、语言甚至标点都未放过!师傅经常忙到深夜,但始终关心他的成长和进步。师傅授人以渔,处世方法和科学态度影响了他,为了把方案编制完美,他往往反复修改十余次。
项目学习氛围很好,途径也很多。“有问题都可问,就怕你不问”,和王云龙一起参加工作的女技术员封大山欣喜地说,刚开始很多知识不懂,项目部实行首件制:第一根桩,第一个承台等节点,主要管理人员都要参与,有问题现场就问,有难题现场解决。这给了她很大的帮助,大家集中讨论技术难题,评价实施后的各项方案,总结方案都有总工或副总工主持。项目领导亲自授课的每周两小时业务学习制度,也让技术员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忙碌的施工现场到处留下30多名年轻人的身影,他们脸上写满了快乐,谱写了青春乐章,载满了成绩和荣誉。项目部为公司培养了一名项目经理,两名项目总工,两名副总工,一名项目副经理,三名工程部长,两名工程部副部长。封江东、陈亮、张焕玲、叶青等“80后”优秀技术骨干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站在桥文化宣传长廊前,望着一节节爬高的墩身,一位技术员用手指了指办公楼上面一行醒目红字:“争科技领先 创管理一流”,他告诉记者,这是K8凯发企业精神,也是他们快乐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