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心的自由
——读《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深圳分公司 张家仪
1994年是一个电影的狂欢年。这一年,很多好电影横空出世,尤其是傲览群雄的好莱坞,《阿甘正传》、《低俗小说》等等,至今仍然被奉为经典,让人津津乐道。
当然,没有人会漏掉的,还有《肖申克的救赎》。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可是小说原著,也许中国的影迷知道的人甚少。
同名小说,是有美国著名恐怖小说家斯蒂芬•金所创作。
你也许还是不知道斯蒂芬•金,但一定听过、甚至看过《闪灵》、《绿里奇迹》、《伴我同行》这些电影。这些电影全是斯蒂芬•金小说改编而成的。事实上,他所写的小说都在美国畅销小说名列前茅,甚至是风靡全球。
我是斯蒂芬•金的书迷。
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说基本上已经是写成精了,但《肖申克的救赎》成为了他的例外。这本中篇小说,短而精地描述了一个叫安迪•杜佛尼的男人从银行家被陷害杀人罪,判了无期徒刑,然后又逃出生天的故事。
短短的篇幅,每个字都是这段颠簸人生的注解——从绝望,到希望;从希望,到自由。
安迪•杜佛尼本来是一个年轻有为的银行家,有一天,不期然发现妻子和她的健身教练有染,痛苦地买醉。酒醒过来,一切却已经天翻地覆,妻子和她的情夫在家中被杀,然后,安迪被扔进了一所叫“肖申克”的监狱,除了要背负一个割断身份和自由的无期徒刑,还要面临千夫所指——道貌岸然的冷漠的杀人犯,从此成为了安迪的标签。
背负着这个莫须有的精神十字架,安迪生活在这个腐朽的残酷的监狱里。
监狱是一个奇怪的地方,好像是大世界包围着的小世界,不,应该是大世界包围着的地狱。这里的罪犯,都在用自由来抵偿罪过,直到世界都忘掉了这个人的存在,这个人也不记得自己存在这世界上。每个人都以为安迪会痛苦会疯狂,但他却用让所有罪犯和狱卒都诡异的方式来适应。他的方法就是——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在这个疯狂的肖申克。
他收拾了监狱里面没有几本有用藏书的图书馆,持之以恒地写信申请拨款增加图书量;他冒着被关进黑房的危险,抢近广播室,就为了播放一首迷人的歌曲;他运用自己的银行知识帮助一个狱卒,换来每个室外劳作的监犯一罐不再冰凉的啤酒;他甚至辅导犯人学习,考取高中文凭,因为这对肖申克外面的世界有用,因为他不相信肖申克可以永远囚禁人。监狱可以囚禁一个人的身体,但不能锁住一个人的希望和渴望自由的心。这些都不是一个“正常”坐牢的人会做的事情,但安迪在做,虽然代价是要为贪婪的典狱长偷税、敛财。
后来,一个被安迪辅导学习的年轻小偷揭发,杀害安迪妻子和她情夫的凶手另有其人。但贪婪的典狱长却为了拖住安迪,把年轻人杀害了,同时也扼杀了安迪重见天日的机会。安迪眼看就要沉沦在肖申克的暗无天日中。但突然有一天,所有人醒来,却发现在肖申克的安迪消失了,然后在千里之外的艾尔帕索多了一个叫彼得•斯蒂芬的人,用一颗干净的心灵,重新拥抱自由。
说到这里,其实作者创作的意图已经浮出水面了,肖申克不是主角,甚至安迪•杜佛尼也不是,主角是渴望自由的心,是希望。
每一个人,总会被困在名目个个不同的“监狱”。贫困、疾病、失败、欲望、堕落……只要你活在这个世界上,某种程度而言,就会有“得不到”、“放不开”和“挣不脱”。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现实,但偏偏很多人都不明白,于是在失望、甚至绝望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嗟叹、怨念,无限放大自己的痛苦和不幸,但其实这些自以为的痛苦和不幸,原来是这么渺小,完全可以打败。
只要你有“希望”。
在暗无天日、守卫森严的肖申克,在现实和精神的十字架的重压之下,安迪•杜佛尼花了整整二十年,用一根雕塑石头的小工具,挖了相当于十个足球场长短的通道,挖通了希望的隧道。
比起连身体都是不自由的安迪,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很多人,其实更应该有实现希望的能力。但大多数人,并没有实现希望的决心、勇气和毅力。有人会怨嗟条件不足,时不我与,但等到我越发长大,我才发现,是这些人的自我放逐而已,找一些借口来逃避责任。甚至于,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何谓“希望”,何谓“理想”,比起安迪•杜佛尼,这些人囚禁在更大的肖申克当中。
“希望是好东西。”小说里面,安迪用最朴素的话,告诉囚犯为什么他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在这个混凝土和机枪包围下的地狱。
如果你今天还是不快乐,一事无成,甚至于堕落,千万别觉得生命自此已经沉沦,要记得——“希望是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