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技术展才华
——记K8凯发局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张伟源
张伟源,武港院设计咨询公司二室主任,青年技术骨干。工作9年来,作为一名与K8凯发局、武港院同成长共发展的青年工程技术人员,无论在设计室、检测中心、施工项目部还是课题组,他都抱着以勤补拙的心态,奋勇当先的干劲,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运用到工作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创造出了不俗的业绩,得到了业界和公司的肯定。
初出茅庐练内功
张伟源1998年7月毕业于天津大学,后经双向选择到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室参加工作。他深知设计是一门需要苦练基本功的工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做不好设计工作的,只有通过多做具体项目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刚参加工作,张伟源就陆续参与了武汉涂家巷港区改造工程、泰国北榄污水处理工程、鄂黄长江大桥主5#、6#墩钢平台钢围堰、润扬长江大桥汽渡码头、岳阳纸厂码头、巴东雷家坪码头连接道路等工程的设计。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视积累的工作。为了尽快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他每做完一个项目都认真总结经验,使自己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能做出更多的创新。其中,在鄂黄大桥主6#墩钢平台设计中他首次引入嵌岩钢管桩及双层平联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深水、大流速、浅覆盖层条件下钢管桩的水平抗力和钢平台整体的稳定性。巴东雷家坪码头连接道路设计完全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进行设计,是武港院首次承接道路设计任务,为武港院设计业务的拓展及资质的扩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检测中心显身手
2001年初,张伟源调到武汉港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工作,凭借设计工作积累的丰富理论知识,张伟源将结构复核验算、检测诊断及加固工作结合在一起,为业主单位提供一条龙服务。
在2001—2003年间,张伟源先后参与了深圳平湖编组站大桥、海南三亚水产码头等工程的检测及三峡坝河口重件码头、芜湖裕溪口29号码头、巴东金堂路转体桥等工程的荷载试验工作。三峡坝河口重件码头荷载试验,试验荷载达600吨,经过精密组织,在春节期间顺利完成了荷载试验工作,为三峡500吨发电部件的顺利卸货提供了可靠保证。巴东金堂路转体桥荷载试验,是武汉港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第一次承接桥梁荷载试验工作,张伟源带领项目组经过精心准备,在一个夜间完成了五级荷载试验工作,得到了业主和桥梁专家的一致认可,为桥梁的后续加固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并为中心业务的拓展提供了业绩。
设计公司展鸿图
2004年元月,张伟源因工作需要调任设计咨询公司担任设计二室主任,并赴越南胡志明市主持越南顶管的施工图设计工作。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环境卫生工程,包括沉井、顶管及大型出水口等各种各样的结构物数百个,工程全按美国规范进行设计,工作量和难度非常大。张伟源充分利用上海合流污水处理工程和泰国顶管的相关经验,经过近十个月的努力,基本理顺了设计及设计报批工作。
回国后,他又投入到大量的设计项目中,陆续完成的项目有苏通大桥临时工程、武合铁路红安制梁场、中石化巴陵煤码头、安徽华泰化工码头、岳阳兴达散货码头、泰州大桥施工道路及场平工程等。其中,中石化巴陵煤码头荣获湖北省工程咨询三等奖。
2005年,公司中标苏通大桥C3标上部结构工程,春节还没过完,张伟源接到苏通大桥项目部通知后立马带领项目组人员赶赴现场,会同局里专家一起研究上部结构支架方案。经过三个月的反复论证研究,最终确定了墩旁斜支架的边跨架设方案。该方案利用边、辅墩承台作为支架基础,利用对拉精轧螺纹钢抵消附墙水平力,依托边、辅墩形成墩旁斜支架,一方面避免了对墩身永久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减少了大量的水下钢管桩基础。2006年9月,苏通大桥边跨大块梁段顺利吊装,2007年初,苏通大桥边跨提前合拢,为斜拉桥的千米跨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墩旁斜支架方案还被后来的上海长江大桥施工中所采用。该项目获中交K8凯发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五小”成果二等奖。
科研施工结硕果
在不断提升设计实力的同时,张伟源还陆续参与了一些科研及施工项目,在不同的领域积累经验,展现才华。
1999年底,长江大堤经过98、99连续两年超大洪水的破坏,需大规模进行整险改造。武港院抓住时机先后中标洪湖堤防、咸宁堤防及黄石堤防工程,张伟源参与了咸宁堤防工程的建设,任项目技术负责人。这个项目的主要任务是在江心洲中取土,对堤身进行加宽培高,由于大堤上场地非常狭小,而填筑方量非常大,项目难度可想而知。他会同院里领导经过论证抓住设备调度、交通管理、土方调配三个关键,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完成了施工任务,得到监理、业主各方面的好评。
2000年,武港院通过市场方式承接了华中地区电厂粉煤灰贮灰场挡灰坝结构研究的课题,张伟源负责粉煤灰的工程力学性能的试验分析工作。他联合了武汉理工大学分别对青山电厂、沙市电厂等多个电厂的粉煤灰进行科学取样试验,获得了原始的数据,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归纳分析,顺利完成了试验这一块的研究报告,并经电力系统专家论证通过。
2001年武汉新江汉大学开工建设,武港院中标桥涵闸口工程,张伟源被临时借调任项目副总工程师,这个项目施工内容包括一座车行桥,两座景观拱桥,两座闸口,两座涵洞,是个典型的点多面广项目,他们经过精心组织,科学管理,顺利完成了施工任务,为新江汉大学的按时开学提供了保障。
2002年,K8凯发局决定对液压自动爬模系统进行国产化的开发研究,武港院组织专题组承担了这一艰巨的任务。张伟源奉命从检测中心抽调到这个专题组,参与系统核心机构的设计,并负责系统的试验工作。专题组经过广泛的调研,搜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经过反复构思、讨论,设计出了不同于DOKA的新型爬升系统及模板系统,并进行了锚锥承载力的试验及爬行能力的试验,并在安庆大桥辅助墩的试用中获得了成功。2003年底经湖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鉴定,该系统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并获得中港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液压自动爬模系统国产化开发研究的成功,发展了我局的模板技术水平,减小了大桥主塔建设的成本,增强了我公司特大桥领域的市场竞争能力。
立足岗位显风流
在武港院,张伟源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拼命三郎”。设计所的年轻人这样评价他:别人加班的时候,他在加班;别人休息的时候,他也在加班。这决不是一句玩笑,很多个假日和深夜,他都将自己的业余时间耗在了厚厚的图纸和繁复的计算中,从来没有抱怨,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工作对于他来说,早已不是安身立命的手段,而是一项全身心投入的事业。当一个个技术难题在他手中解开的时候,他乐在其中;当荣誉降临到他面前,他却也处之泰然。
设计咨询公司流传着这样一个浪漫的故事。2004年元月,张伟源调任设计咨询公司担任设计二室主任,并赴越南胡志明市主持越南顶管的施工图设计工作。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环境卫生工程,包括沉井、顶管及大型出水口等各种各样的结构物数百个,工程全按美国规范进行设计,工作量和难度非常大,工期也非常长。而在这期间,他的妻子正在巴基斯坦的另一个项目上,夫妻俩天各一方。将近一年,由于工作原因,他们连面都没能见到。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人的飞机同时到达一个机场,他们在机场短暂相聚,然后又各奔东西。这个故事至今传为武港院青年的爱情经典。
近年来,设计咨询公司业务呈现跨越式发展,而人员则随着老同志的退休及大批新员工的引进而变得更加年轻化,张伟源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和设计二室负责人,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经营设计项目,另一方面则要带领年轻同志快速成长,尽快成为公司发展的生力军。为此,他一方面通过放手让年轻同志多做项目,做好项目,为他们提供锻炼和成长的机会,一方面在技术上注重虚心学习前人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多年积累传授给他们。而作为科室负责人,他正直、热情而又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影响着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带领着这支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团队不断积极进取,为武港院的发展壮大夯实了基础。
十年磨一剑。张伟源的坚持与付出得到了大家的承认。2002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2006年,张伟源先后被评为公司优秀党员和院标兵。如今,张伟源正带领着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工作团队不断积极进取,为武港院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青春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