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与效益之辨
赵振宏
7月1日,公司董事长王海怀撰文《关注现金流》指出,上半年1至5月企业运行较健康,但同期相比,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减少1个亿,存货攀升较快,至5月末,存货余额44.86亿元,应收账款余额23.88亿元,银行贷款比2009年末增加2.73亿元。
单从经营合同额和施工产值来看,规模经济仍可保持高位运行;但从财务数据对比分析,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存货周转率低、现金净流量少、净利润率偏低。可见,规模并没有与效益相匹配,产生相应的现金流,当前现金流的减少对企业发展构成一定风险。
现金流表面上只是财务管理问题,实际折射的是企业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深层次问题。它好比企业的血液,一旦断流,就会导致全身瘫痪,甚至死亡。企业在增长中所遇到的现金流危机,最终都是管理问题。企业的高速增长意味着企业管理模式需要全新改变,现金流危机的出现往往是管理不匹配所导致的显性表现。因此,对现金流需要从企业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方式,善于从现金流量表中分析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综合治理。
近年来,公司走规模化道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国家加大基建投入的背景下,企业创造了合同额421亿元、产值208亿元的最好成绩。在蛋糕一定,施工行业竞相逐食的环境中,追求规模似乎成了必然选择。许多企业为了做大做强,不惜代价,低价中标,抢占市场份额,致使现金支付差、占用资金高、回报率低的项目成了烫手的山芋,使企业进退维谷,苦不堪言,甚至少数企业现金链断裂,盈利企业濒临破产;少数企业审时度势,秉承“效益兼顾规模”的原则,选择投资回报率和资金回笼率高的项目,舍弃风险性较高项目,在小规模中实现了大利润,促进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站在高位运行的平台上,是继续往前冲,还是稳健发展,这是企业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规模与效益孰先问题成了议论的焦点。在传统的以合同额、产值、利润为主要考核指标的绩效体系中,持规模论者居多,大多数认为,企业规模做大了,资源可以充分集中和优化,形成规模效应,提升品牌,增强竞争力,从而占领市场。从理论上讲,规模决定效益,但实际上,规模并不等于效益,也并非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同行中,一些企业规模仅只K8凯发局一半,但利润相差无几,即在企业内部单位,此种现象并不少见。
在金融危机之后,规模突然庞大的施工企业,普遍受到物资、设备、资金等资源要素的制约,尤其是人力资源严重不足,项目质量、安全、投诉等风险性因素徒然增多。规模效应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各种质量、安全等风险性损失抵消,管理粗放造成利润流失,投入过大,回收资金过慢,企业负载过重。这些规模膨胀的后遗症最终通过现金流短缺表现出来,反过来制约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关注现金流,意味着企业在规模化道路上更加注重效益优先,注重企业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这正是企业高管层高瞻远瞩,深思熟虑的结果。正如王海怀所说:“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的理念不是做中交股份块头最大的公司,而是要有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做最赚钱、最具竞争力的公司。”
这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和职工的根本利益。
改进现金流,需要转变发展理念,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品结构,改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完整的现金流管理和控制体系,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落实材料集中采购,加强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常态化管理,需要全体管理者艰苦不懈的努力。
“规模兼顾效益”到“效益兼顾规模”,体现的是企业发展理念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体现了企业管理者务实作风,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必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