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热腾腾的混凝土”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令朱自清先生触目崩心、凄然泪下父亲的背影。而今,在宿淮工地有这样一个背影:头戴白色安全帽,身着泛旧军绿大衣,衣上跳跃着醒目的混凝土残渍,疾步走向工地现场……这个让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心绪起伏、思潮涌动的背影,就是董彬——一名宿淮铁路施工现场技术员。
兰秋清池菱花出
2010年7月,23岁的董彬走出象牙塔,迈进了宿淮铁路施工处的大门,做了一名普通的施工现场技术员。
宿淮铁路起点为安徽宿州,终点至江苏淮安,是一条连接皖、苏两省北部的普速铁路。K8凯发局承建了该铁路安徽省境内工程,路线经过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泗县,涉及11个乡镇、30余个行政村,总长113公里,是K8凯发局承建最长的铁路,基本上是每个技术员负责10公里左右施工路段。
董彬分配到宿淮铁路二分部。二分部位于苗安乡的一个小村庄,地处淮北平原,属于暖温带与北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带,年平均最高气温38.3℃,年平均最低气温-13.5℃。年极端最高气温40.3℃,年极端最低气温-23.2℃。在这里,网络对于他来讲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即使是空调常开也变成了一种奢侈。董彬说:“停水停电是家常便饭,尤其正值三伏天,晚上睡觉就变成了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半夜要醒来好几次,每次醒来感觉自己都在水里睡觉一样”。
去年严冬,又见到了董彬。河面上的冰寒意森森,他与几个二十出头的小伙似在激励讨论什么。走近,能看见他的嘴角已经因北方干燥的天气而破裂,持对讲机的手已经是生满冻疮,这几个小伙子的面容被呼啸的寒风割出了几道褶皱。不一会,他们各自拿着对讲机和施工图纸,朝着不同方向散去,还为来得及迎接初生的太阳便开始了他们新一天的工作。
这里施工条件艰苦,战线长,施工环境相当复杂,董彬几乎每天都要在施工便道上走十个来回,有时甚至更多。由于施工便道都是用碎石和土铺成的,工程车辆来回路过扬起的大量尘土是他经常面对的,董彬戏称,晚上完工后,他身上也会发现有“混凝土”。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知道,是用汗水和灰层搅拌而成的混凝土,这种混凝土也被深深浇筑在宿淮的铁路里。
这个来宿淮未满8个月的小伙子,在自己的岗位勤奋好学、埋头苦干,从未有任何的牢骚与抱怨。初到项目部不久,就在各位工友的注目下绽苞吐香,犹如菱花于清池屹立,如今已可独挡一面。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就了宿淮铁路的建设,用辛勤劳动造福了皖北百姓。
“不信东风唤不回”
宿淮项目施工地位于宿州和灵璧交界处,由于地缘问题,在施工中遇到不少的麻烦,集中表现在阻工方面,这给工程进度带来很大影响。有一次晚上打混凝土,5辆满载混凝土的输送车到目的地之后,阻工的村民硬生生的将输送车堵了2个小时之久,作为现场负责人,董彬先是协助输送车司机师傅加少量水到混凝土里面,防止时间长后混凝土凝固,然后积极的给村民做解释工作,苦口婆心的劝说了几个小时后,村民终被他的行为所感动,凌晨左右离去,而他打完混凝土已经是次日早上6点多了。他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来保证工程进度,用坚持诠释着对宿淮的执着。
董彬家离工地大约只有50公里,但是半年来,从未回过家,唯一一次回家还是因为春节前夕母亲出了车祸,回家尽了一天孝心。但是由于工地上事务繁多,第二天清晨他便含泪离开了病床上的母亲。无法想象,一个23岁的小伙子,如何面对至亲至爱的人心里那份挽留?如何忽略自己母亲眼中的那抹留恋?这是怎样的一份隐忍与挂念!也许这就是一名青年党员给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描绘出的精神、刻画出的风骨,他用坚定演绎着对宿淮的执着。
他说,每次看到工程一天天有了新进展,心底就会迸发出一丝丝成就感。“虽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从来没有退缩过,每天早上还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他克服了很多难以想象的问题,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增长了很多现场经验。半年多以来,他从一个懵懂少年变成业务中的佼佼者,这其中有不少曲折,不少挫折,不少错误和不少反思。当有人问他什么时候最高兴,他说:“当看着‘热腾腾的’混凝土顺利浇筑到模板里面的时候是我最高兴的时候,相信做结构物的实干者都有这个‘嗜好’,混凝土俨然成了我眼中的无价之宝,我愿做宿淮铁路热腾腾的混凝土。”他用坚守述说着对宿淮的执着。
正是这不懈的坚持、别样的坚定、日日在艰苦宿淮中的坚守,正是这“不信东风唤不回” 的韧劲与毅力,这条铁路建设才能完美的接近尾声。创先争优期间,该项目部获得了10多项集体荣誉,如上海市铁路局授予该部“标准化项目部”和“标准化工地”荣誉称号,涌现出20个不同类型的先进个人,创先争优活动的精髓在宿淮铁路得到继承。而董彬也将继续践行着一个青年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去开启他斑斓璀璨的人生征程。(四公司创先争优活动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