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畔竞风流
——记公司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李维洲
2004年2月份,时任润扬大桥D2标项目部副经理的李维洲,还没等到润扬大桥项目完工,就被调到杭州湾大桥项目部负责V合同段现场施工生产。此时,正是V标海上施工大规模开始之季。换了新岗位,李维洲一心扑在工作上,熟悉施工方案、了解施工环境,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角色。他满怀信心地和技术员们一道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对V标所有工序、工艺潜心研讨,并顺利安装了V合同第一个钢吊箱、浇注海上第一个承台。当年4月,随着Ⅲ-A合同南航道主桥的中标,因其施工技术复杂和他自身具备的桥梁施工经验,李维洲被调换到新的工作岗位——III-A标项目副经理,负责III-A标施工生产。近三年时间,他和广大技术员一道,在杭州湾工况条件最差的海域,完成了杭州湾大桥南航道桥全部基础施工任务,并创造了一系列骄人的业绩。
知难而进 勇挑重担
有人形容过,杭州湾就好比风中的大树,建杭州湾大桥就等于在树上筑巢,危险因素太多。Ⅲ-A标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南航道通航孔斜拉桥工程,处在海中间,风大浪急,这里施工环境在全桥所有标段算是极为恶劣,受各种风向的影响,而且地质、工艺复杂,但超大型的钻孔桩群桩基础、主跨排名国内第一的318米单塔斜拉桥都要在这里完成,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里远离项目部,离岸距离20多公里,这是一个集责任心、工作能力、敬业精神、包括身体素质于一体的综合考验工程。
工作的调换,使李维洲面临了一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考验,在如此恶劣的施工水域建设如此跨度的桥梁,稍有不慎,无论对企业还是对自己,影响都极为重大。在得失之间、在挑战面前,始终有这样一个信念支撑着他:越是别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如果自己用心地去做了,越是能学到东西,越能够提高自己。正是在这一信念支撑下,使他义无反顾地接受Ⅲ-A标现场生产副经理的职务,带领技术人员开始了南航道桥的施工。
乐于奉献 任劳任怨
豪言壮语和决心并不能代替现实,信念往往会在实际中发生偏差,困难是考验意志的关键。刚刚随着船只开进大海中央的Ⅲ-A标施工水域,茫茫海天,一望无际,站在定位船上,李维洲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作为III-A标的现场指挥员,他除了有繁重的施工任务外,还得为这里的施工环境,施工安全、施工质量、员工们的衣食住行全面操心。那段日子,在工程上,他首先要考虑施工船舶的来源,钢护筒的加工,施工方案,施工平台的搭设,甚至连一个供员工们上下的爬梯和现场工人的吃饭喝水,都塞进了他的脑海里。
海中平台是所有作业人员在桥梁施工期间的生活小区,人数达到几百人的施工队伍,都得以这个平台为依托。因此,员工的食堂、供电、给水、都必须得到妥善安置。所以在施工初期,白天李维洲与技术人员和员工一起乘船去施工现场,晚上钻进办公室重钻书本,寻找怎样可以节约工程成本,怎样可以优质高效完成施工任务的最佳方案。当平台完成主体工程开始施工时,他和技术人员一道吃住在现场,深夜,当平台上员工休息了,他还时不时地要爬到平联上,检查平联的焊缝情况,是否危及平台安全;半夜三更到混凝土搅拌船上,查看砂石料储备情况,明天是否影响正常浇注混凝土;哪一台发电机坏了,他都亲自督促物资部门及时采购,以免影响后续的施工生产;在三年时间里,他几乎比别人多花了成倍的精力在现场施工管理上,这点他毫无怨言,他自己经常这样自嘲地说道“一个施工现场负责人,吃苦奉献和比别人多干几倍的活,我都是早有思想准备的。”
南航道桥是杭州湾大桥所有标段中技术最为复杂的标段,仅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技术素质、攻克技术难关的能力。在Ⅲ-A标施工中,由于地质情况复杂和护筒壁设计强度不够,首先出现的护筒变形,给钻孔桩施工带来了极大影响。预先的施工顺序被打乱,进度上不去,职工情绪也随之波动。在关键时刻,李维洲不气馁,不退缩,而是带领一帮技术干部,走出去,请进来,虚心向专业人士,向技术权威虚心求教,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施工对策。采取护筒千斤顶顶压和深水切割等各种手段,努力寻找施工方法攻克技术难关。
在2005年春节前后的一段日子,护筒大面积出现变形给钻孔桩施工带来的困难,搅得李维洲没能吃上一顿舒适的饭菜和睡上一个安稳的好觉。春节期间,为了早日找到解决施工难点的办法,他无遐上岸与来项目部探亲的爱人孩子及岳父母团聚。即使有时上岸来,也带着满身泥土和一身倦意,留给家人的只是一堆脏衣服。家人看到他那疲备不堪的样子,也曾劝过他,与其每天受罪,不如卸职不干。家人的劝说也曾使他萌生了卸职不干的想法,但当他看着现场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还在眼睁睁地望着自己带领他们找到最好的施工方法。如果此时逃避,将给员工们带来多少负面影响,将给工程带来多大损失,会给身边那么多新来的技术人员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带着自己选择专业时的信念,带着项目部领导的鼓励,更是带着建好“世界第一桥”的责任,他又和他率领的团队开始了寻找解决钢护筒变形的方法。经过10个月的煎熬和努力,2005年9月30日,南航道桥主墩桩基全部完工。他和他带领的现场技术人员在其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系统内部的领导和技术管理人员都笑称他们已经成了处理类似问题的专家。
依靠科技创新 改进施工工艺
2004年6月3日,III-A合同南航道桥率先打下主桥施工第一根平台桩,拉开了南航道桥施工序幕。半个月后完成了起始平台搭设,开始进行护筒沉放,标志着主体工程施工的开始。
主体工程施工中第一道难题就是钢护筒的沉放问题。钢护筒的沉放质量对钻孔桩施工是否顺利至关重要,而45米长直径3.1米重量达到75吨的护筒在风大流急的海中央沉放,稳定性和精确度是最大的难题。为此,李维洲和技术人员一道,反复模拟护筒工艺,进行技术交底和船长、起重师傅探讨,怕有疏漏,在安全及质量上出问题,住在船上,仔细研究沉放护筒的每一工艺。确定了利用护筒作为平台受力支撑桩的设计思路、利用专用导向架沉放护筒的施工方案,节约平台辅助桩约450吨,为项目部节约资金200余万元。护筒沉放4根后,他又提出优化方案,改两条浮吊抬吊护筒翻身为:在浮吊上焊临时铰接固定点,利用1条浮吊翻身起吊护筒,此方案取得了成功,为项目部节约租赁一艘浮吊的费用,4个月工节约租赁费达到150万元。
2004年底钻孔桩施工发现护筒底口变形,造成钻孔施工一度停工,因护筒处理水深达50米。国内没有什么统一成熟的解决方法,只能结合地质实际情况进行处理。李维洲和技术人员、潜水员及钢结构专家一道,先后尝试了护筒水下切割、千斤顶顶撑、冲击钻冲击等处理变形护筒的方法,最终用下内长护筒、孔外注浆解决解决了护筒变形这一基础施工方面的难题。专家们在项目部召开的总结会上说:处理此难题没有现成成熟方法,只有自己结合实际情况尝试别人没有做过的方案,才是最有效果的。正是李维洲敢于创新,敢于尝试别人没有应用过的方案,最终解决了基础施工难题,使得桩基施工进度在受到影响后数月又恢复正常。
在主塔钢锚箱吊装施工时,李维洲通过对吊装工序的细化,掌握一线具体数据和资料。在施工研讨会上,他大胆提出对原施工方案进行改进。原方案为钢锚箱吊装一节焊接完毕后,才能进行下一节的吊装,但杭州湾气候条件特殊,能够进行焊接的晴好天气特别少,这样采用原有方案施工一节钢锚箱周期达6-7天。改进方案是在天气情况不好时继续进行下节锚箱吊装,带天气晴好时,增加人员突击焊上下两节焊缝,使每节钢锚箱施工周期压缩到3-4天,保证了工程进度、质量,为全桥类似工程施工加快了施工进度。
在钢箱梁吊装施工中,李维洲竭尽所能地加快钢箱梁安装进度。他不仅创造性地提出对现场钢箱梁安装工人在4个工作日内完成钢箱梁吊装任务实施“1小时”奖励兑现制度,还和现场技术员一道,改沙袋压载法为水袋压载法,节省了大量试验时间,为钢箱梁的提前合龙提供了可能。为了加快现场吊装进度,他还在现场实施定位船定位,节省运梁船靠船时间的办法进一步加快了钢箱梁安装进度,从而实现了钢箱梁的提前合龙。
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提高
作为一名技术管理人员和现场施工组织者,惟有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严格要求别人,惟有自己有丰富的知识水平,才能带动别人去不断学习。在工作中,李维洲经常把劳务工、工人、同事或者领导和自己对比、做换位思考,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能帮些什么。他总是自己要管好别人,一定要先尊重别人,做他们的榜样。在生活上他做到了艰苦朴素,廉洁公正,在杭州湾大桥施工以来,他能团结各方面人员,在立功竞赛组织、施工协调等方面,得到了各个协作单位、配合单位及上下级的好评。在理论知识学习上,他从不放松,他首先注重学好身边的知识,在杭州湾大桥这个大环境下,聚集了众多的国内顶尖大型施工企业,施工设备、技术、管理等各有所长,他一直把学习兄弟单位的长处作为自己的学习内容,在施工中不断丰富和提高了自己。
经过三年的努力付出,他所负责的III-A合同南航道主桥已经顺利合龙,目前他正在指挥部、项目部统一部署下,抓好工程的扫尾工作,争取为杭州湾大桥施工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