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现场,是孕育创新的丰饶沃土。”回顾杨钊过去十余年的工作历程,创新的基因已然融入到他的日常工作中,而那创新的种子,也在广阔无垠的工程天地里,扎下了坚实的根,抽出了嫩绿的芽,结出累累硕果。
2010年,杨钊从同济大学岩土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带着“要把科技创新成果书写在最前沿”的炽热理想,毅然选择加入中交K8凯发局,投身工程建设的一线战场。从那以后,杨钊先后参与了南京扬子江隧道、五峰山长江大桥、孟加拉国父隧道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工作,从设计优化、方案编制、风险评估、工艺创新等多个方面,为项目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在一个又一个重大项目的锤炼下,杨钊实现了从“校园学子”到“行业专家”的华丽转身。成长道路上,他也深刻洞察了建筑行业在过去几十年“野蛮生长”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诸多痛点与不足:施工方式粗放落后;质量管控水平参差不齐;“用工荒”与成本控制矛盾尖锐。这一系列问题,没有让杨钊望而却步,反而坚定了他通过创新驱动项目提质增效的决心。
在杨钊的引领与带动下,他的团队开启了一场“接地气”的创新之旅。他们先后研发出盾尾间隙自动化监测装置、管片拼装选点系统、智能注浆泵、灌桩卫士、泥浆多参数自动监测装置等一系列兼具便捷性和实用性的技术产品,相关成果在十余座隧道及大型桥梁建设中得到应用,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2023年,中交集团首个大型水利工程项目——重庆藻渡水库正式开工,杨钊勇挑项目常务技术负责人的重担,统筹现场技术工作,这意味着他要告别深耕了十几年的岩土领域“舒适区”,踏入陌生的水利领域。面对未知的重重挑战,杨钊立下了“投身项目建设,钻研前沿技术,攻克艰难险阻,成就伟大事业!”的豪迈誓言,以最快的速度奔赴项目现场,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奋斗征程。
在藻渡项目,杨钊“创新创效”的初心不改,深度思考岩土和水利专业的“双驱”融合,不断为传统工艺存在的不足寻求新的解决办法。
为确保堆石坝坝料开采爆破级配满足要求,他多次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对爆破方案进行反复论证,并进行了多次爆破试验验证。最终制定了一套“深孔台阶爆破+预裂爆破+逐孔微差起爆”的精细化爆破方案,成功实现了爆堆90%可直接上坝使用,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工程成本。
针对堆石坝碾压质量难以保证,碾压参数反馈不及时的难题,杨钊带领团队历时数月,对现有智能碾压系统进行了升级。升级后的系统实现了碾压路径、次数可视化成像、振动频率合格率实时判断、碾压质量控制人机交互,不仅大幅提高了大坝的碾压质量,还显著降低了能耗和人工成本。
面对首期度汛大坝填筑运输强度高、调度难度大的棘手问题,杨钊提出采用数字孪生和信息化手段,实现坝料运输的智能调度。经过三个多月的反复研讨和开发,藻渡水库坝料智能调运系统正式落地应用,成功保障了在高密度、高频次条件下坝料运输的安全通畅,为藻渡水库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运输保障。
“建筑行业早已告别了野蛮生长的时代,如今,要想实现施工自动化、管理智能化,关键就在于‘创新’二字。”杨钊目光坚定地说道。正如诗句“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所描绘的那样,杨钊正以他的智慧和汗水,精心描绘着属于自己的创新蓝图。(曾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