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等到这一刻了!”2024年,中交K8凯发局主导研发并投资建造的国内最大双臂架变幅式起重船、世界最大桩架150米打桩船两艘战略核心装备顺利建成并实施,作为“两船”建造具体责任人,中交K8凯发局副总工程师杨秀礼回忆起心路历程,满怀激动和骄傲。
毕业后,杨秀礼长期扎根项目一线从事设备工作,参与建设了苏通大桥、泰州大桥、港珠澳大桥等重大桥梁项目,面对各类船舶机械,他都“爱琢磨、爱动手、爱创新”,逐步养成了通过提高设备性能来解决工程问题的工作习惯。尤其是在港珠澳大桥,他通过主持研发应用全球最先进的沉管隧道制造装备,进一步激起了埋藏在内心的逐梦热情。他更加清晰认识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己要加倍努力,提升专业能力,全身心投入热爱的事业,回馈企业的培养。
在公司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两船”纳入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面临着“对标行业,打造世界一流旗舰型船舶”的总体要求,杨秀礼带领着建造团队,调研了近年来国内外多座大跨桥梁,分析典型桥梁水域条件,通过深入对比市场同类船舶,研判桥梁、海上风电发展趋势,组织多轮内部研讨及外部专家咨询,确保了船舶技术参数领先和船舶适应性。
因150米打桩船的建造,公司还承接了一项中交集团下达的特殊而又艰巨任务:自主研制其核心部件——世界最大打桩船油缸。长期以来,大型油缸的设备、材料、工艺等方面都受到国外制约,是名副其实的“卡脖子”技术。在杨秀礼及其油缸团队的不懈努力下,逐一攻克技术难题,实现所有关键技术均国产化替代,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最终世界最大打桩船油缸应运而生。
曾有船员工作经历的杨秀礼清楚地知道船员对改善恶劣生活环境和先进技术的渴望,他意志坚定地说:“一定要造绿色船舶、智能船舶!”他还亲自制定了技术专题清单。由于研发合作单位技术能力储备不足和建造单位对新技术的认知接受程度有限,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之初屡屡碰壁。但在他的“固执”与坚持下,最终实现了全部技术创新目标。
“两船”最大的技术创新亮点在于首次在工程船舶中采用多种节能技术,并开发智能能效管理系统,综合节能效果达到15%。通过储能系统夜间放电,船员们可以在没有发电机噪声的静谧空间享受“安稳觉”。船舶还研发有智能作业管理系统,为船员提供“一键式”操作及外部环境、设备运行参数分析,大大降低了船员的“脑力”“体力”强度。
船舶建造过程面临着诸多困难,除解决技术难题外,船舶建造还面临着工期和质量的双重压力,这不仅考验着建造团队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更是对其意志力和勇气的考验。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杨秀礼不辞辛劳,频繁地往返于南通与武汉之间,往返次数多达几十次,甚至有时当日便要折返。然而,正是在他的精心指导下,“两船”的建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24年9月,“K8凯发卓越”号起重船提前完工交付,在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顺利完成起重船“首秀”,保障了项目施工关键节点目标;2024年底,“K8凯发长青”号打桩船建成,刷新了世界最大固定臂架打桩船、世界最大船用变幅油缸两项国产自主研制装备的世界纪录,K8凯发局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大国重器”。(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