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首《挖呀挖呀挖》火爆全网,在中交K8凯发局南京地铁11号线TA02标四工区项目,建设者上下齐心,在富水淤泥粉质黏土层中展现了“挖呀挖呀挖”的忙碌场景。
南京地铁11号线TA02标段四工区线路长2.4公里,设有2座地下车站、2个盾构区间。该标段涉及改迁的管网较多,人流量密集,地质为粉土、淤泥、黏土和粉砂等,含水量极为丰富,具有明显的触变性,存在产生管涌、流砂等安全隐患,被专家判定为“开挖事故多发地带”。
“只有坚持科技引领,才能有效促进生产力的提高。”项目负责人郭小兵显得有些自豪,“如今,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不但保证了安全、质量,还缩短了工期,让基坑开挖变得更环保、更经济。”
筑起滴水不漏的“保护层”
作为基坑外围唯一的保护层,七里河东站和西站的地连墙加起来总长1171米,共有196幅,每标准幅长6米、宽0.8米、深约42米。浇筑完成后,除了要形成两个巨大的矩形闭环,还要做到严丝合缝,不能出现半点渗漏。
在地连墙施工过程中,在未知情况下的无缝浇筑和用信息化技术为地连墙做“体检”,是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导墙是保证地连墙位置准确和成槽质量的关键,所以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首先要浇筑导墙,待导墙施工完成后,再通过成槽机成槽、焊接钢筋笼、对混凝土配合比和坍落度进行检验;同时,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还会对周边的地表、各类建筑物等进行监测。”项目技术负责人黄海华介绍了地连墙施工的大致步骤。
边施工边“体检”,是项目团队确保实现地连墙无缝浇筑的手段。地连墙挖槽施工完成后,项目团队会通过超声波检测槽壁是否完整,相邻工字钢是否垂直,有没有出现绕流。紧接着,便是下放钢筋笼,按照设计参数下放和安装导管,然后进行清槽。“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避免导墙的成槽施工影响已浇筑的地连墙,所以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在成槽时采取了间隔施工的方式;二是通过计算方量和流速,确定混凝土达到规定标高后,就要将导管及时提起来,这时千万不能脱落或提出混凝土浇筑面,否则就会出现断层和夹泥的现象。”黄海华加重语气说。
“地连墙浇筑跟平常施工不一样,中间一定要注意混凝土的坍落度以及石子颗粒大小,否则就会堵管。”地连墙现场施工负责人邹钢补充了关键环节。
与此同时,降水工作也必须跟上。因为施工区域地下水非常丰富,每天出水量有1万立方米,如不及时降水,地连墙隔水层很有可能被击穿,造成基坑突涌,损失不可估量。为了有效控制承压水,项目团队编制了专门的基坑降水方案、多次邀请专家评估,并邀请专业团队进行降水。
在确保降水井数量充足的基础上,作业人员还在降水井上及时安装了集成数据智能收集仪器,通过实时监测分析各项数据,随时掌握沉降水是否在安全范围之内。
在“梯田”里挖出20万方“软豆腐”
“整个开挖现场如梯田一样,来往的挖掘机只需将施工范围内的淤泥运到渣土车上即可。”在七里河西站,工程部部长杜建春指着面前的施工区域解释说,“通过阶梯状的开挖,就可以形成纵向力和横向力的相互支撑,避免杂乱作业诱发安全事故。”
七里河东站和西站两个基坑的淤泥加起来约有20万立方米。因为属于软基,含水量特别丰富,加之场地狭小等因素,这两处基坑开挖一下子成了难啃的“硬骨头”。一次,安全员张迅报告,七里河东站一侧的主道,因为土质松软,又单边行驶施工车辆,导致基坑受力不均,监测数据频频报警。
尽管此前的风险评估显示报警值在预估范围之内,但20万立方米的淤泥就如悬在项目团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稍有不慎随时都可能发生安全事故。面对潜在风险,项目团队非常重视,一边组织攻关小组查阅资料、寻找相关案例,一边邀请专家到现场为全体施工人员授课。
就在大家紧张担忧之时,杜建春通过查阅资料得出软基坑开挖应遵守“时空效应”原理,同时他还受到积木游戏的启发,通过积木拟建基坑开挖各阶段模型,宏观分析各阶段受力特点,逐渐形成了软基开挖的施工头绪。经过现场作业论证,以及平衡力和承载力计算后,项目团队提出了“横向分段、纵向分层、先撑后挖,严禁超挖”的施工方案。
为了实现“软着陆”,项目部还规定尽量减少无支撑暴露时间,每层开挖深度不大于3米;要从两侧端头中部位置对向开挖,开挖以小里程为主,将端头井第一层土方开挖完后,即向下一段方向逐一放坡。此外,为了让基坑内的淤泥变得干松、减少含水量,项目团队还充分利用真空压力抽水技术,在每200平方米的位置安装了花状真空管,将土体里的含水都抽走。
目前,七里河东站已完成地下主体结构浇筑,西站基坑开挖也已接近尾声,项目团队圆满完成了在“软豆腐”上“硬开挖”的施工任务。(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