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板老是被推出去,振捣棒也塞不下去,工人情绪很大,流失严重。”混凝土班班组长祝佳心急火燎,拨通项目负责人苏仁杰的电话,反映混凝土浇筑难度太大问题,“得赶紧想想办法,不然工人都跑光了。”
中交未来科创城位于河北省雄安新区昝岗片区,是中交集团在雄安实施的首个高标准、高质量市场化产业项目。其中,中交K8凯发局承建的第六标段紧邻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是本项目的形象工程,文明施工要求高。外墙保温施工时,项目团队决定采用外墙保温一体化技术,以解决传统的外贴式保温板耐久性差、易脱落、防火性能不强、装饰效果差的问题。
外墙保温施工的第一天,祝佳带着14名工人,浇筑一层200立方米的混凝土,整整花了14个小时。他感叹道:“以往打混凝土,每层楼6个工人绰绰有余,现在人数增加了2倍还不够,太难了!”
短短两天,混凝土班组跑了3波工人,压力迅速传导到苏仁杰这里。事不宜迟,他决定,立即邀请厂家技术专家帮助“会诊”,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尽快拿出解决方案,稳定分包队伍。
“保温板内侧的结构层厚20厘米,外侧的保护层厚5厘米,两侧同时浇筑混凝土时,受内侧混凝土重力和侧压力的影响,夹在中间的保温板就会被‘挤’向外侧。”“保护层太薄,里面还夹有焊接钢筋网片,工人振捣难……”混凝土施工专项会议上,项目班子成员和专家一起按施工因素逐项梳理分析,一致确定了影响混凝土浇筑的不利因素。
饭一口一口吃,事情一件一件去做,项目团队决定先解决振捣难问题。他们与专业厂家对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升焊接钢筋网片规格,加大网眼尺寸。同时,结构层依然用普通尺寸振捣棒振捣,保护层改用直径为3厘米的振捣棒振捣,且保护层振捣棒提前插入,于混凝土放料过程中提前振捣,增加混凝土流动性;模板外侧用震动器辅助震动,保证混凝土面成型。
为寻找混凝土浇筑的最佳方式方法,解决保温板偏位的问题,项目技术负责人唐东阳将试验室“搬”到了现场,亲自动手测试:“既然保温板老是被推向外侧,那就先浇筑外侧,再浇筑内侧,注意观察保温板的偏位情况。”唐东阳和技术员精神高度集中,不放过保温板的一点变化,汗珠顺着安全帽带滴落。
通过保温板两侧混凝土来回浇筑试验,唐东阳很快得出数据和浇筑方式,即结构层和防护层循环浇筑,优先浇筑保护层混凝土,且分层实施,每层高度控制在400毫米左右,保护层混凝土高度始终高于结构层。
然而,没等在场人员欢呼胜利,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原来,工人是站在墙上浇筑混凝土的,看不到下方浇筑情况。受泵管口压力的影响,放料速度很快,浇筑时很容易造成混凝土放料不均匀。
“能不能做一个‘v’字形的工具,便于工人手动控制混凝土的分流呢?”唐东阳想到了漏斗。他找来几块木板,做成一个上宽下窄、带两条腿的简易料斗,架在楼板上,料斗底部伸入墙内,离浇筑面约四五十公分。混凝土浇筑时,将泵管口对准料斗放料,并根据现场需要移动料斗口,在保温板内外侧轮流放料,确保混凝土均匀地撒落在浇筑面上。
又是一个黑夜来临,项目班子全体成员再次来到混凝土浇筑现场,每人“认领”2名工人,带着他们边教边做,亲自给他们重新交底每一道工序,直到教会为止。随着施工越来越顺利,工人们躁动的心渐趋平静,苏仁杰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朱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