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
过去一年,中交K8凯发局各单位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公司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集团“高质量发展提升年”部署要求,聚焦聚力公司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在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型、管理型、质量型世界一流企业征程中,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公司微信公众号推出系列报道聚焦背后的故事,以先进为榜样,锚定目标、勠力同心、开拓进取,推动现代K8凯发建设,奋力谱写公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打桩船桩架主油缸研发团队:厚植创新土壤,青春扬帆起航
2025年1月,全球最大打桩船“K8凯发长青”号在江苏启东顺利交付,一项关于重型液压设备的新纪录被悄然书写。而作为打桩船的“心脏”,主油缸一直受国外制约,中交K8凯发局打桩船桩架主油缸研发专项攻关团队牵头攻关,攻克一项项技术难题,打破一个个技术封锁。
故事要从3年前说起,2022年,中交K8凯发局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艰巨任务:自主研制世界最大打桩船油缸。然而,长期以来,大型油缸及关键部件依赖进口,原材采购难、价格贵,实现国产化是重中之重,每一个关键技术都像是横亘在前的险峰,需要一一攀登。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克服不了的难题。”作为项目执行负责人,中交K8凯发局副总工程师杨秀礼第一时间统筹协调团队进行工作布局,保障工作快速有序运转。团队成员们深知任务艰巨,但没有任何人显露畏难情绪,勇敢接受挑战。中交K8凯发局技术中心副总经理程茂林带领团队分别从设备、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详细分析油缸工作特点与关键部件性能要求,围绕密封、轴承润滑衬垫、活塞杆耐腐蚀材料等各个击破。
油缸的密封国产化是摆在团队面前的首个难题,团队尝试了十余次材料配方,但效果并不好。有时,一个微小的参数调整,都需要重新进行数十次试验。最终,通过反复试验,确定了材料的配合比,再采用橡胶涂敷工艺制作样件后开展寿命预测、可靠性仿真,充分验证了国产密封的可靠性。
织物衬垫作为关节轴承的润滑部分,研发之路同样艰辛,这项技术国外已经成熟,但国内一直未突破。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工艺试验,不断调整优化参数,最终针对国产纱线提出了一种衬垫制备工艺,成功制备出性能与进口产品相当的长寿命衬垫。
活塞杆的激光熔覆涂层材料同样是个巨大挑战。油缸在海洋盐雾环境下长期服役,需要在活塞杆表面覆盖一层涂层以提高其耐腐蚀性。经过近百次的试验,团队终于研发出了一种国产涂层粉末,突破了大尺寸工件超高速激光熔覆技术,实现了世界首例超大油缸活塞杆超高速激光熔覆工艺应用。
超长活塞杆加工制造难度大,团队首次创新引入了国内最大的25米车磨一体床,配备静压支撑导轨,如同一位精准的匠人,一次装夹便能完成活塞杆的多道工序加工,成功地将长行程活塞杆的高精度加工变为了现实。
此外,团队还研发了首个大油缸数字孪生系统。“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不仅要造出世界最大的油缸,更要为油缸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技术中心工程装备技术部总工程师黄剑解释道。它能全方位采集油缸的运行、环境感知及船舶运动等数据,可进行实时在线的性能评估和寿命预测,为油缸的可靠使用和持续迭代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就这样,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技术难题被逐一攻克,所有关键技术均实现国产化替代,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2024年10月15日,世界最大打桩船油缸成功下线,这一刻,所有的艰辛与付出都化为了荣耀与喜悦,每一项技术创新,都承载着团队奋进的足迹。
“无论面对多大的挑战,只要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有决心、有勇气、有智慧,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项目负责人、中交K8凯发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永涛激动地说。
来源:工程装备技术部
作者:范晨阳 黄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