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6号承台原设计方案需浇筑1米厚的封底混凝土,但底标高在潮水以下,钢筋会受到海水侵蚀,影响进度……” 在中交马来西亚柔新捷运系统水上段高架项目(简称RTS项目)施工讨论会上,技术团队遇到新的难题。
38岁的斯里兰卡籍工程师马达瓦提出见解:“何不提高承台底标高,缩减承台厚度,封底混凝土改成预制底板?这样就能避免钢筋腐蚀问题。”
这种想法引发同事们的赞同,大家针对预制底板细化方案,明确安装设备及吊索具选型,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了工期,减少混凝土用量约20%。
马来西亚柔新捷运系统是一条双轨轨道交通线路,全长约4公里,连接位于马来西亚新山和新加坡兀兰北的两个车站。水上段高架起点位于新山市区,延伸至柔佛海峡国境线位置,长约730米,共15个桥墩。项目建成后,每小时客运量可达1万人次,为往返马新两国人员提供交通便利,促进两国在经贸与人文等领域的联系合作。
项目管理团队成员分别在文莱、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国等地参建了文莱大摩拉岛大桥、斯里兰卡南延线、中马友谊大桥、孟加拉N8公路项目等一批民生工程,还为当地带去“中国技术”。早在2009年,马达瓦就加入中交集团负责科伦坡外环高速项目,至今15年来,他一直跟着中交团队工作,从一名实习生成长为高级工程师。
“输血不如造血!”项目负责人赵志峰说,“马瓦达是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培养人才的典型案例,在这个新项目,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结合以往经验持续强化属地人才培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项目建设初期,由于所在地工人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尤其是桥梁施工技术能力普遍较弱,导致无法满足项目建设需求。项目部结合实际,建立了班组管理制度,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师带徒”机制。项目班组长由具有一定施工经验、较强管理能力的中国籍员工担任,搭配技术、质量、工程负责人和若干名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越南、斯里兰卡等国籍的一线工人组成一个班组。
吉米,项目唯一一位菲律宾人,2021年加入该项目。对一些操作难度较高的设备,如履带吊等,中国“师傅们”耐心教他操作要领,而吉米本人也好学好问,工作之余利用手机软件学习相关设备操作流程。
项目自有设备因为老化经常发生一些小故障,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吉米: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呢?他便留意“机修师傅”设备部部长陈德仁的一言一行,随时跟在师傅身边,给师傅打打下手、提供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长期以来,吉米也摸索出一些门道,能自主解决一些设备的小问题。同时,他还经常到现场办公室,一来可以多向师傅取经问道,增长经验,二来可以给师傅提供帮助,减轻负担。如此有诚心的徒弟,让陈德仁倍感自豪,逢人便夸:我有个好“洋徒弟”!
像吉米这样的“洋徒弟”,项目部还有很多。除了完善制度,强化激励,项目部还创建“帮带课堂”,全面提高工人技能水平。去年1月,一堂关于钢筋镦粗车丝施工的交底培训课程在水上高架施工现场展开。讲台上的“老师”是项目技术人员,讲台下的“学生”是来自各个国家的“新手钢筋工”。
项目部将“帮带课堂”打造成流动课堂,教“洋徒弟”学习面板预制、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各种工艺技术。随着项目部员工培养力度不断强化,施工工人桥梁建设技能不断提升。
“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不仅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还让外籍员工成为本项目以及其所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力量。”赵志峰说。(黄义力 张秉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