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K8凯发文化

shipping culture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12-27阅读次数: 次
王立铭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可以帮助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开阔视野,放松压力,学习到不同的知识,收集不同的智慧。

《西线无战事》是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于1928年发表在《福斯报》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面战线为背景,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和同学受到沙文主义政府的煽动,满怀着狂热的“爱国主义热忱”投入到了这场战争中。然而,在战场上亲眼目睹了战争对人类肉体和心灵的摧残后,保罗才真正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最开始的狂热便荡然无存。

“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才十八岁,刚开始热爱世界,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这一切开炮。”

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性质的战争。但在小说中,雷马克并没有用宏大的视角来解释和分析这场战争的成因和结果,而是以一名年轻士兵的第一人称视角将读者带入真实的西线战场。

小说的主人公保罗是一位普通的德国青年,在还没有踏入战场时,他和其他年轻人一样错误地将战争理想化、浪漫化,在帝国主义政府和身边人的鼓吹下认为参军入伍到前线作战是至高无上的使命,他们看不清战争的残酷,受到蛊惑而卷入其中。到了战场上,他们立刻发现面对炮火的袭击,他们是渺小的、可怜的,甚至是无助的。

战场上的保罗和伙伴们逐渐对一切感到麻木,他们意识到只要不去想,战争的恐怖还能够忍受,但在回乡休假的两周里,他真正意识到战争带给他的那份麻木使他再也无法适应故乡的正常生活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保罗所在的八人小分队在西线战场上渐渐凋零,有人当了逃兵,其余大部分人都阵亡了。战争接近尾声时,保罗失去了最后一个战友,然而对于此时的保罗,比起死亡,更可怕的反而是回家以后的生活,因为“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再也不可能正常地过日子了”。

“1918年10月,他倒下了。那天,整个前线是那么的安静,乃至军队报告上只写了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这是整本小说的最后一句话,这样平静的一段话却带给我极大的震撼。保罗死在了战争结束前的最后一刻,他死的那么平静,悄无声息,正如无数在战争中被夺取生命的年轻人。

保罗的死象征着战争对年轻一代的毁灭,而战报上简单的“西线无战事”则讽刺了战争背后的冷漠和虚无,这种情绪激发了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雷马克在《西线无战事》中用沉郁、冷静的笔不动声色地颂扬了萌生于战场、成长于炮火之下的人道主义情怀,他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成功地描绘了战争的真实面貌,并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战争对个体心灵的深远影响。

战争是残酷的、无情的,它使所有美好的事物全部化为乌有,使人性的凶残暴露无遗。《西线无战事》带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重回百年之前那场让文明社会变为野蛮屠场的世界大战,了解当今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愿世间再无战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岁月静好。

上一条: 京城赏秋
下一条: 稻穗下的回忆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