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辗转,身经数百弯道,两座隔水相望的“Y”形桥塔始入眼帘。“这是马鹿塘特大桥。”中交K8凯发局天麻高速TJ-2标项目副经理张胜勇说。
马鹿塘特大桥是天麻高速控制性工程,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天保镇,大桥横跨马鹿塘水库,全长1000.5米,主跨480米,主桥为双塔双索面半漂浮体系组合梁斜拉桥,南塔高247米,北塔254米。
开山破路,打通运输“生命线”
“北塔7号墩位于75度陡坡上,施工难度极大。”顺着张胜勇所指位置,一座百米高塔插在半山腰,悬空的钢平台与蜿蜒的“银丝带”相接,吞吐着往来车辆。
望着这条“银丝带”,中交K8凯发局天麻高速TJ-2标项目三工区负责人王非凡感触颇深:“光修这条便道,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就开了十几次会。”
根据规范要求,便道坡度不能超过12%,7号墩距离项目驻地不到300米,高差却有200米,要修便道,必须克服这200米高差。
“一开始,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派出一台挖机,沿着规划线路,慢慢走到7号墩,清出一条路,计划沿着这条路修便道。走第一遍时还算顺利,但修路时,却困难重重。”王非凡说着,思绪回到了2022年5月的一天,正在看图纸的王非凡突然被喊住。“凡哥,便道修不过去了。”现场人员反映。经查看,发现离项目部900米处的弯道上,有个高差45米的陡坡。
“挖机能下去,车下不去,人下去了,要爬上来。”会上,王非凡汇报说。随后,有人建议填土降坡,但因距离短,高差大,该提议被否决。
高差不变,只能拉长距离。几经讨论,最终决定在便道尽头向外延伸一个大弯,避开陡坡。
因高差问题无法通行的情况又出现了几次,项目团队凭借经验一一解决。但在1600米处时,项目团队再陷僵局。
按前期规划,在1600米处要将便道一分为二,一条通往7号墩,另一条绕过7号墩通往岩腊山1号隧道进口。
但越往后修,王非凡越震惊:“这是个接近90度的垂直坡,从这绕上去会占用大量土地,还会破坏生态环境。”
“将岔口往前挪行不行?”“要不打横洞?”众人出谋划策。最后,一致赞同打横洞。
横洞,是一种在修建长隧道时为缩短工期和增加工作面而设置的辅助坑道。简单地说,就是给隧道开“侧门”,通过“侧门”,将人、机、料从隧道腹部往两端输送。
敲定了方案,项目团队立即行动,选定横洞位置,并在便道上引出一条长470米的岔道通往横洞。
12月底,经过8个月的奋斗,一条2.1公里长的便道圆满完工,为后续7号墩施工疏通了脉络。
山高路窄,人工挖孔“夫妻档”
狭窄的半山腰上,开着五朵彩色“蘑菇”,每朵“蘑菇”下守着一位妇女,她们扶着围栏,正紧紧盯着脚下位置。
“前面就是人工挖孔施工点了,那有5对夫妻档。”张胜勇介绍。
夫妻档,也称夫妻班,每个班组由夫妻两人组成,丈夫负责在洞里挖孔,妻子负责在洞口守望丈夫的安全。夫妻档是最常见的人工挖孔组合,也有堂兄弟、亲兄弟组合,关系亲近,可以增强安全性。
“为什么要用人工挖?”望着令人敬畏的洞口,有人问。“这是山区,沟谷纵横,空间狭小,地形复杂,无法机械作业,只能靠人工挖。”张胜勇回答。
人工挖孔是山区桥梁施工中的一种重要技术,项目团队最早将其应用在7号墩桩基施工。
“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就是从7号墩过来的。”站在洞口旁守护丈夫的袁慧玲说。袁慧玲与丈夫都是云南富宁人,从事挖孔工作已有七八年,经验丰富。
2023年3月,袁慧玲与丈夫跟随队伍来到7号墩,负责1根桩基开挖。“每天最多挖1米,越往下越慢,都是石头,挖第2米就要爆破。”袁慧玲的丈夫擦着汗水说,“早上7点上班,等爆破公司将炸药引爆后,先给孔里通风半小时以上,再下去清孔,防止有毒气体伤害。”
7号墩桩基共24根,桩长50米、55米,直径2.8米。经过4个多月24对夫妻档的不懈努力,全部挖完,比6号墩冲击钻成孔用时少了近2个月。
进退两难,“干法湿浇”拉进度
2023年6月底,随着7号墩桩基挖完,浇筑施工提上日程,根据规范要求,应采用干浇混凝土工艺,但施工中,却面临了新难题。
“孔里渗水太快,快成泥塘了。”浇筑前夕,现场人员反映。马鹿塘特大桥主墩紧靠马鹿塘水库,地下水丰富,桩孔虽有护壁,但防水性不强,渗水量超出预期设计。混凝土遇水强度下降,若渗水过多,则会影响施工质量。如何保证混凝土质量,成了项目团队的“头等大事”。
一开始,项目团队尝试了水下灌注工艺,但又存在新的问题:渗水快,漏水也快,水灌不满。
显然,水下灌注工艺也不行,看着越来越紧张的工期,项目团队陷入两难之地。
“干浇、湿浇都不行,那就干湿结合。”有着数十年桥梁工程施工经验的张胜勇创新性提出“干法湿浇”工艺。
“干法湿浇”就是先把孔内水抽干,然后利用水下灌注工艺的导管法原理,将导管插入距离孔底30到50公分处,导管上方与混凝土料斗相接。浇筑时,先一次性把孔底灌满,为后浇混凝土铺上一层“软垫子”,防止混凝土离析。抬升导管时,要保证导管埋深6米以上,最后,超浇50公分。
“干法湿浇”与干浇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不用振捣。不振捣,怎么保证混凝土质量?
“利用混凝土的反压作用。”张胜勇说,“混凝土密度大,埋深6米的压力相当于15米的水头差反压,所以很密实,不用振捣。”
“干法湿浇”工艺的应用,解决了干浇工艺人工进洞分层振捣的安全问题,也为同类型施工提供了新思路。
在新工艺的加持下,7号墩24根桩基不到一个月就全部完成。经验收,桩基检测合格率达100%,一类桩占比100%。
随着桩基施工的完成,7号墩开始向地上拔节生长,短短一年时间,已长成百米高塔,挺拔的身躯如山间战士,默默守护着这片山区。(梁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