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路电力通道项目施工现场,你总能看到一位身穿中交蓝,头顶火红安全帽匆匆穿梭其间的身影,帽子上“中国交建”的logo有些褪色,隐约还能认得出这是“自己人”,他便是项目技术主管杨卫国。无论是夏日酷暑,还是寒冬凛然,常年穿梭在施工现场的他,肤色早已晒成了“工地黑”,正是这样的肤色,记载着他与电力通道的故事。

今年9月,电力通道项目明挖二段进入桩板墙植筋阶段。所谓植筋,便是在混凝土、墙体岩石等基材上钻孔,然后注入高强度植筋胶,再插入钢筋或型材,胶固化后将钢筋与基材粘接为一体,从而达到增加混凝土强度、提高混凝土耐力和稳定性的效果。在桩板墙施工阶段,杨卫国时刻将植筋深度、钢筋间距、钢筋的搭接长度等细节牢记于心,他深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个小的地方出错便可能对项目造成巨大的影响。这天,他拿起卷尺、带上巡查日志,照常到工地上进行巡查,却发现明挖二段桩板墙植筋孔深度只有35厘米,达不到设计植入深度50厘米的要求,他当即叫来植筋工人要求整改。“反正只差几厘米,没什么太大差别,杨工,你不要太较真。”植筋工人李金明常年在工地上,干活速度快,但有时奉行自己的一套“经验主义”,在杨卫国这是万万行不通的。李金明不愿意重新整改,两人一来一回“争论”。“钢筋对建筑来说,就像人身上的骨架一样,托付起整个生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错误。所以做钢筋工这一行,一定要认真对待,一定要按图纸、按规范干。”杨卫国语重心长地说道。眼见实在“躲”不过去,李金明不情不愿地拿起手电钻重新钻孔,杨卫国和他约定好上午下班前再来检查。等到了检查时间,杨卫国来到现场一看,感觉“大事不妙”,拿出卷尺一量,果然还是没达到设计深度。再看到旁边的李金明一副不以为意的样子,他心里猛然升起一股火。“金明,设计要求钻孔植入深度要50厘米,你这整改了一次之后还是只有47厘米,钻孔深度一定要满足钢筋锚固力的要求,不然就会降低桩板墙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杨卫国耐着性子说道。“是因为原先的结构里钢筋打得太密了,手电钻钻不进去,不好钻呀!”李金明还在“狡辩”。“如果所有的植筋都按你这个‘标准’来,那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电力通道就成‘豆腐渣工程’了!”杨卫国一边说着“狠话”,一边又拿起手电钻给李金明示范。水泥粉末飞扬间,杨卫国稳稳打下一个标准的植筋孔。杨卫国的一番操作,让李金明羞愧地低下头,自觉重新返工整改。两个小时后,杨卫国拿着卷尺进行测量检查,16个钻孔全部符合设计深度要求,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靠着“较真”,让项目少了一分质量风险,多了一分安全保障。杨卫国的“较真”是对工作认真负责最好的诠释,也是K8凯发品牌最好的守护者。(天府新区项目三群 杨若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