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时间就解决了隧道涌水,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战胜了这个难题!”站在武汉路电力通道项目现场,技术质量部副部长袁箭宇兴奋地说道。
武汉路电力通道项目3-3号工作井至3-4号工作井段暗挖隧道开挖面及覆土地层多为杂填土和全风化泥岩,该段岩层稳定性差、渗水性高、地下水水量丰富,形成局部富水段。开挖过程中的涌水问题,成为了打通电力隧道的“拦路虎”。
面对困难,项目做了充分的准备。前期查阅地勘及周边历史水文资料、实地踏勘梳理出富水隧道建设施工的关键技术要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地质超前预报,先探明地质情况,再进行施工。
然而,地质复杂、降雨天气等多种因素叠加,涌水终究避无可避。
2024年4月10日,3-3号工作井至3-4号工作井段暗挖隧道内向前开挖时突遇涌水,水流在隧道顶部汇聚,快速倾泻而下,形成了一道道如珠帘般的水帘。
为了保障施工安全,项目部暂停了开挖作业。经观察分析,渗水无色无味,排除是雨污水管泄露的可能,初步判定为裂隙水和上层滞水。
找到了问题的原因,袁箭宇很快提出了解决方案——加强隧道内注浆,降低其渗透性,提高土体强度和稳定性。但由于出水量太大,加强隧道注浆的方法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项目团队和专家经过仔细研讨,制定了“疏堵结合”的施工方案。首先,从暗挖隧道上方的地表向下打下袖阀管,对隧道上方土层进行注浆加固。所谓袖阀管注浆,是将注浆管通过钻孔下入地层,使浆液在注浆压力作用下进入地层,以达到浆液在地层中分段可控、均匀扩散的目的。这样一来,在土体中产生以钻孔为核心的桩体,且在桩体外围土体裂隙中,形成抗剪能力强的树根网状浆脉复合体,松散的拱顶土层好似换了一副“钢筋铁骨”,隧道渗水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破解隧道工程涌水难题的过程,就好像建设一个小型的水利工程,不仅要严堵出水区域,还要将滞留的积水顺畅地排出。”袁箭宇说道。
项目团队通过分析发现,暗挖隧道下穿一雨水暗涵,汇集了整个武汉路以周边路网的雨水,日常出水量丰富,而暗涵处于隧道下坡开挖位置,水无法自行流出,汇集起来的大量水流通过隧道顶部的杂填土渗入开挖面。针对此情况,项目决定将暗涵流出的雨水通过抽排引流的方式引至隧道结构边线以外50米处的开阔区域,保证了暗挖隧道水平投影正上方及两倍洞径范围内的干燥施工状态。
打出了治水“组合拳”,制服了涌水这个“拦路虎”,隧道施工变得越来越顺畅。“如今,隧道已经顺利全线贯通。作为全程参与的建设者,我觉得很自豪!”袁箭宇如是说。(天府三群 杨若希)